崇祯十七年(1644年)三月十九日途乐证券,守卫北京城的太监曹化淳打开城门,迎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进城。与此同时,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(朱由检)在煤山(今景山)的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,年仅34岁。
当崇祯皇帝自杀时,明朝的江山并没有完全崩塌,依然拥有一半的领土。更糟的是,随后的清军入关,击败了李自成,天下的局势再次变得扑朔迷离。就在同年的五月,南明政权在江南成立,首领是朱由检的堂兄,福王朱由崧。南明控制着富饶的江南,拥有超过50万的军队,并且有着天然屏障——长江。然而,由于政坛腐败和内部分裂,南明很快就陷入混乱,并在清军的压迫下短短一年内灭亡。今天,我们来回顾一下南明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之一,也是南明政权的创建者之一——马士英的故事。
马士英,字瑶草,出生在贵州贵阳。明朝万历四十七年(1619年),他考中进士,成为南京户部的主事。在大明实施北京、南京两京制的背景下,南京作为次级首都,虽然级别与北京相同,但实质上行政功能较弱。后来,马士英担任了多个地方官职,先后在严州、河南、大同等地为官,积累了不少管理经验。
展开剩余72%到崇祯五年(1632年),马士英凭借出色的政绩升任右佥都御史,担任宣府巡抚。在任职期间,他开始大肆贪污,甚至被弹劾为“擅取公帑行贿”,因此被罢官途乐证券,发配回南京。然而,崇祯十五年(1642年),由于农民军的势力日渐壮大,许多优秀的将领如孙传庭、卢象升等先后阵亡,崇祯陷入了人手不足的困境。无奈之下,崇祯决定重新启用马士英,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,负责庐州、凤阳等地的军事事务,实际上掌握了南京附近的最大军事力量。
崇祯皇帝自杀后,南方各省依然忠于明朝,但由于崇祯没有留下继承人,皇子们也未能脱离北京的困境,导致局势一度陷入混乱。此时,南京的东林党成为了主导力量,但由于与福王朱由崧的关系不和,东林党支持潞王朱常淓。虽然从血缘上看,福王朱由崧是最合适的继位者,且他当时就在南京附近的淮安避难,但东林党依旧选择支持与南京相距千里远的桂王朱由榔。就在这种局面下,马士英主动找到了朱由崧,利用自己的军队支持他登基,最终,福王成功入主南京,建立了弘光政权。
实际上,马士英的支持使得福王的即位成为当时最好的选择,但由于东林党的政治纠葛,马士英最终成为了政权的幕后功臣。为了安抚江北四镇的势力,马士英大肆封赏这些地方的军阀,使得四镇逐渐独立,最终导致南明政权的迅速崩溃。
弘光政权建立后,马士英成为了实际的军事和政治掌权者,担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。然而,他并没有致力于恢复北方的局势,反而沉迷于党争和贪污,甚至公开卖官鬻爵,使得南明政权的政治腐败和内乱加剧。与此同时,东林党与马士英的争斗也让弘光政权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。
在弘光元年(1645年)春,清军由豫亲王多铎率领,10万大军南下攻打南明。清军势如破竹,南京最终在五月沦陷。福王朱由崧被俘并杀害,弘光政权彻底灭亡。在此过程中,江北四镇的22万明军几乎没有抵抗就投降了清军,而东林党人也纷纷向清军低头,甚至像江南大儒钱谦益这样的人物也没有选择自尽,反而以“水太凉”为理由拒绝投水殉国。
与此相对的是,马士英在弘光政权覆灭后,依然坚持抗清。他先后在杭州、绍兴等地招募兵力与清军作战,但最终失败,被清军俘虏。在面对死亡时,马士英坚决拒绝投降,最终被清军处死。虽然马士英之前因贪污腐败而声名狼藉,但他在抗清的最后时刻表现出了坚韧的勇气,真正实现了“与大明共存亡”的誓言。他的忠诚,远胜于那些口口声声自称正直的东林党人。
后来,马士英的老友姚大荣曾为他辩护,认为他不应被列入《明史》的“奸臣传”。姚大荣在《马阁老洗冤录》中写道:“士英实为弘光朝最后奋战之一人,当南京沦陷,黄端伯被执不屈,豫亲王多铎问‘马士英何相?’端伯答‘贤相’。问‘何指奸为贤?’端伯答‘不降即贤’。”这番话无疑为马士英留下了一个更为光彩的历史评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